紅外探測器通過檢測人體熱輻射或環境紅外變化實現入侵報警、火災預警或智能聯動,其性能高度依賴安裝位置、角度與環境適配性。若安裝不當,易引發誤報、漏報、盲區覆蓋或設備失效等問題。遵循
紅外探測器科學、規范的安裝流程,是保障系統可靠運行的前提。

第一步:選型匹配與環境評估
明確用途:區分被動紅外(PIR)用于安防、主動紅外對射用于周界、熱成像用于測溫等;
核查環境條件:避免安裝在空調出風口、暖氣片、陽光直射窗邊或強電磁干擾源附近;
確認防護等級:室內型(IP30)與室外型(IP65及以上)不可混用,潮濕或粉塵環境需選高防護型號。
第二步:安裝高度與覆蓋范圍規劃
標準PIR探測器:
安裝高度建議2.1-2.4米;
覆蓋角度通常90°-110°,探測距離8-12米;
對射式紅外:發射端與接收端嚴格對準,間距≤產品標稱最大距離(如100m),中間無遮擋;
避免盲區:采用“交叉布防”或“多角度互補”布局,確保關鍵區域。
第三步:固定與朝向調整
牢固安裝:使用膨脹螺絲或專用支架固定于墻面/天花板,防止松動導致誤觸發;
精準調角:
PIR應正對主要入侵路徑,避免正對門窗(易受外部溫變干擾);
利用探測器內置水平儀或激光輔助對準(對射型);
傾斜微調:部分型號支持俯仰角調節,優化地面覆蓋效果。
第四步:電氣連接與屏蔽
使用屏蔽雙絞線:信號線推薦RVVP2×0.5mm?以上,屏蔽層單端接地(通常在主機側);
電源獨立穩定:避免與大功率設備共用回路,電壓波動應≤±10%;
防水處理(室外):電纜入口加裝防水接頭,接線盒密封膠圈完好。
第五步:調試與功能驗證
步行測試:模擬入侵路徑,觀察報警響應是否及時、準確;
抗干擾測試:開啟空調、風扇或強光照射,確認無誤報;
靈敏度設置:根據現場需求調整探測靈敏度(高/中/低檔),平衡可靠性與抗擾性。
第六步:標識與維護預留
張貼警示標識(安防場景):起到震懾作用;
預留檢修空間:便于后期清潔鏡頭或更換電池(無線型號);
建立安裝檔案:記錄型號、位置、角度、測試結果,便于系統升級與故障排查。